動態聚焦
中美貿易戰升級,你所不知道的“301調查”
發布時間:2018-04-10
如果你最近一直在關注貿易戰的話,那“301調查”一詞對你來說一定不陌生,無論是先前提出的500億也好,最近提出的1000億也罷,都和“301調查”脫不了干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301調查”?相信很多人依舊是云里來霧里去,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301條款” “301條款”是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的俗稱,這個條款給予美國貿易代表對他國不合理或不公平的貿易做法發起調查的權利,并且可以在調查結束后采取如下報復措施: 終止原貿易協定的適用 對該國商品施加關稅或實施其他進口限制 迫使該國訂立有約束力的條約
并且,根據該法案的授權,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每年要向美國國會提交報告,指認哪些貿易伙伴未能對美國知識產權權利人提供保護,以及哪些伙伴市場對美國企業不公平。如果得到批準,美國將發起案件調查,與有關國家進行磋商,磋商不成則采取貿易報復措施予以制裁。
這么一看好像是沒毛病,畢竟為了維護公平正義嘛,但仔細想想,有問題,大有問題!
我說你貿易行為“不合理”,“不合法”,“不公正”,我就可以啟動調查,并且強迫你改變貿易做法,甚至法律法規?
這和不講道理的“熊孩子”有何區別?
然而,幾十年間,這個“301調查”被美國玩的是6到飛起~因為該調查吃虧的國家不在少數。
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利用“301調查”成功打壓了崛起中的歐洲共同體。
1971年、1989年和1991年,美國利用“301調查”三次打擊日本,征收懲罰性關稅,迫使日本開放相應國內市場、用貿易戰重創日本經濟,一度導致日本地產股市泡沫破裂,經濟陷入幾十年的滯漲。
美國曾對中國發起過5次“301調查”,最后均以雙方和談收場。其中1991年4月、1994年6月和1996年4月的三次“301調查”,達成三個知識產權協議;1991年10月針對中國市場準入開展的“301調查”,使我國做出未來5年內對許多美國商品取消進口壁壘的承諾。
雖然自世貿組織成立后,美國逐漸減少了“301調查”的使用,但還是執著于“301調查”的單邊報復作用,不斷給各國貿易制造矛盾。
據統計,美國已經28次把中國列入“301調查”的“優先觀察名單”,一直孜孜不倦的找中國麻煩,這次更是毫不松口,到底為哪般?
原因 美國一直以來靠科技和創新型企業在全球大攬鈔票,穩坐超級大國位置多年,然而近年來,中國科技發展迅猛,嚴重威脅美國利益,近期,中國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美國更坐不住了,所以企圖以知識產權為借口,企圖打壓中國相關企業。 近年來,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單2016年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就超過了3000億美元,占到了美國當年貿易逆差的60%,為了扭轉貿易逆差,促進制造業回流,促進本國人口就業,對中國展開的“301調查”也是打的一手好算盤。
可是,美國這次真是踢到鐵板了!面對美國的多次挑釁,中國態度堅決。眼看貿易戰一觸即發,中美之間的關系可能會因貿易摩擦變得更加脆弱,這樣也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而且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國與國之間更是如此。國與國之間歸根結底是“合作競爭”的關系,一味敵對對誰都沒有好處。
受中美貿易戰升溫影響,國內經濟的不確定性大幅提升,A股市場通常是跟跌不跟漲,貿易戰在短期內對A股有一定的沖擊效應。對于投資者而言,這一特殊時期最合適的投資態度應當是求穩,如何避險將會是這一段時間的主題。
綜觀中美貿易戰征收關稅涉及的行業,首當其沖的就是國內航空航天、信息及通信技術以及機械設備等領域。而其他行業例如家電產業、金屬制品以及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例如化工類、塑料橡膠制品等,都存在著較大的波動風險,是各位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板塊。